欢迎光临金坛区西岗小学!

教学教研

当前位置┃网站首页 > 教学教研> 文章

西岗小学语文组: 关注“三准”学语文

发布时间:2021/3/10 13:08:53 作者:王丽晨 浏览量:3277次

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”。万象换新颜,西小教研活动也推陈出新。本学期,我校语文教研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采取了新模式:同年级的教学班前后衔接,分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完整教学;或同一课时进行同题异构教学。

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《那个星期天》中的母亲,迫于生计,一再对自己的孩子爽约;但西小语文教研组的研讨活动却如约进行。何露娟和刘峥两位老师就《那个星期天》这课,进行了两课时的教学,给全校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篇课文完整教学的模式,以供学习和研讨。

《那个星期天》是史铁生的长篇半自传体小说《务虚笔记》第四章《童年之门》的一部分。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。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,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,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、委屈乃至“绝望”。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,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,真实自然,无不体现着童心童言,感动人心。

两位老师该怎样合作,自然流畅地完成这一课的完整教学呢?

一、 定位准

必须注意的是,本单元是习作单元,语文要素是“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”,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。《那个星期天》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,重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;其课后习题,也在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,为单元习作做准备。

这篇课文通过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,通过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抒发情感,把情感融入人、事、景物中。教学中,两位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,不在内容理解上挖深、析细。所以,对妈妈做法的评价、以及生字词的教学等或略作处理,或果断地断舍离。

二、 目标准

基于本单元的特殊性,围绕语文要素的达成,这一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为:

1.会写“媚、砖”等13个字,会写“明媚、拨弄”等18个词语。(预习阶段完成)

2. 了解“我”心情变化的过程,重点学习2、3两段,体会课文真实自然、细致地描写,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。

3. 由读到写,练写小片段。

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为:

1.重点学习4-7小节,体会课文通过人物动作、内心独白和环境表达情感的方法。

2.比较本课与《匆匆》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。

3.向读学写,选择情境“融情于景”写片段。

三、 训练准

1. 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,何老师主要完成了两个板块的教学,由读到写,完成写法迁移。首先是梳理文脉(即“情脉“):先检查初读,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。根据语言文字,体会”我“的心情,从而感受到“我”的心情不断变化(即完成了课后练习1)。最后让学生借助板书上表时间和心情的关键词,再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。第二板块由学生的写作体验谈起,过渡到在这篇文字中,作者是怎样表现“我”的心情的?扣住第三小节中的人物对话,从内容和形式(没有引号和提示语)上感受“我”期盼而又焦急的心情。

学到了表达的方法,用聊天的方式进入小练笔的话题:今天看到这么多老师走进我们的课堂,心情怎样?就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把你的心情写出来,写出心情变化就更厉害了!

2.第二课时的教学中,刘老师步尘而上,无缝对接。她用“继续默读课文4-6小节,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,表现‘我’这些心情的?画出相关语句,在旁边简单批注”的大问题贯穿课堂,让学生先在课文中走个来回,有所感悟。然后,自然地过渡到“寓情于事”、“以心抒情”、“融情于景”的三大板块的学习指导中。这是在利用文本语言学习大家的表达情感方法,六年级学生可模仿、可操作。

指导完以上方法,又把朱自清的《匆匆》引进课堂:朱自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呢?与我们今天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?进行了比较阅读,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表达技巧。趁热打铁,活学活用:人的心情不同,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不同。从给定的情境中选择一个,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时所见的景物,体会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。当堂反馈证明,学生的确能真真切切地利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情感。

关注“三准”,以求一课一练,一课一得,这是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,也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。因此,教学之前,教材定位精确、目标制定准确、训练方式正确,这些真有必要。

138c2c4a2302a3f213a45e152aff437.jpg

 d0040a08eb90d1f77306271ff84acf8.jpg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西岗小学:何露娟   刘峥


地址: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西岗集镇学基路42号 电话:0519-82631191

版权所有 金坛区西岗小学

技术支持: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