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叶小舟,一世情
发布时间:2019/10/18 12:00:07 作者:丁玲 浏览量:5564次
一叶小舟,一世情
——西岗小学中青年教师联教《父爱之舟》之教学风采
天高云淡的秋意,一如吴冠中的画、吴冠中的文。
他的江南水墨画,构思新颖,章法别致,喜欢简括对象,以半抽象的形态将诗情画意通过点、线、面的交织而变现出来。他的文,犹如他的画,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,记人叙事,感情真挚,自然流淌。正如英国文艺评论家苏立文这样评价:“单凭他(吴冠中)发表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上占一席之地,尤其是他那强烈、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……”这种表达方式简简单单、朴实无华,连个华丽的好词好句都没有。这种白描的写作方法,对有人生经历的人来说,有种感同身受的违和感;对初学写作、感悟不深的学生来说,其中的语言魅力不得而知。
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《父爱之舟》,节选自吴冠中的散文《水乡青草育童年》。他以回忆的形式、简练的笔触,散淡从容地从自己幼年写起,记叙成长和学习的过程。点滴小事,娓娓道来,把思念故乡、怀念亲人的强烈情感积蓄起来,让饱满的感情在笔下缓慢流淌,平和溢出。
文中,父亲背我上学,“他扎紧裤脚,穿一双深筒钉鞋,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,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,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。”父亲为我缝补棉被,“我从舱里往外看,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,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,永难磨灭了!”……一幅幅难忘的场景,没有过多的抒情,但以画家特有的透察力,把一个清贫、质朴又极富爱心的父亲形象勾勒出来,以小见大,平凡中见真情。
可是,对沿用了四年苏教版教材的学生来说,两课时学完这样一篇长课文,并能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受父爱、感受父子情深,还不能及时转型。横亘在学生面前的最大困难是,如何在白描的语言中体会父爱的周到、深沉?刘峥和何露娟两位老师,一青一中,实现对接,联教两课时,演绎人间一段父子情。
一、对比中映衬爱
第一课时,刘峥老师用精炼又准确的语言,帮助学生梳理了梦中的场景,那是一幅幅表现父爱的画面。如何引导学生在平直的语言讲述中感受到这就是父爱?刘老师带领学生重点感悟了这句话:“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,找个偏僻的地方,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。”她先用庙会的热闹反衬吃粽子的心凉,感受父亲的节俭。并补充作者的其它文字说明父亲“节省到极点”,又用父亲对自己的节俭、对儿子的大方(买热豆腐脑吃)来反衬对“我”的爱。一“凉”一“热”对比读,形成对比,把爱凸显。
父亲一开始同“我”住最便宜的小客栈,可看到我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,心疼极了。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父亲竟然“动心”了,要为我换好一点的房间。“最便宜”与“动心”的对比读,再一次把爱凸显。
二、想象中丰富爱
第二课时中,何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小船里载着的父爱。无论是父亲让“我”入舱睡觉,还是在船舱里给“我”缝补棉被,这些画面讲述得简单、平淡,像在告知家常。联系一个父亲角色对儿子的疼爱,想象他让“我”入舱睡觉时会有什么样的语言;联系一个终日劳作的父亲手捏缝衣针时,会怎样地缝补棉被。
深情地描述,动人的语言,表现了一个贫苦的父亲对儿子的柔情与细腻。文字背后的画面瞬间变得丰满、温暖起来,爱也随之流淌出来。
三、提升中定格爱
文中的父爱,点点滴滴,随处可见。何老师用给句填空的形式物化父爱:父爱是辛劳养蚕卖茧后买的枇杷,父爱是为儿换房的动心,父爱是庙会上的 ,父爱是 , 父爱是 ,……经过讨论,学生意识到,小船本身载着爱,小船送我报考、入学,送我离开家乡去更远的地方,走向人生的一个个关口,伴随我成长;父亲终其一生,用微不足道却无微不至的爱伴我成长,就像那只小船,父爱如舟,所以,这篇回忆性散文的题目为《父爱之舟》。
一舟一独爱,一舟一世情。别样的文字,匠心的设计,用心的涵咏,把作者的情思定格在那条小船。船划过,水面的涟漪,那是无尽的乡愁和亲情……